连平县民间流传的花灯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洋溢着浓郁的山乡民俗风情,是难得的民间文化财富。忠信镇是“花灯”的产地之一,忠信花灯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民心的民间传统造型艺术。
据花灯制作师赖海明说,忠信花灯起源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但今年51岁的赖海明已是赖家花灯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在赖家,有一个关于花灯渊源的传说,据说赖姓家族的祖宗洪祖曾是皇帝儿子的老师,洪祖告老还乡之后,从宫廷里带回了制作花灯的技艺,他将这一门技艺传授给了赖姓后代,从此赖姓家族便传承了花灯制作技艺。
对于忠信花灯的渊源,连平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局长吴旺宜则有另外看法。他说,忠信花灯以中原花灯为基础,客家人从中原迁居而来的过程中经过江西、福建等地,流传到忠信地区的花灯便结合了中原花灯以及沿路地域的特点,当客家人的祖先落居在忠信地区时,他们结合了沿途花灯的共性,经过创新后形成了品种多样的忠信花灯。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状元灯。据吴旺宜介绍,在古时,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将儿子送给了别人,孩子长大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皇帝命人到状元生父家察看风水,生父要求状元挂花灯“认宗”后才允许来人察看风水,于是状元请花灯制作师特别制作了一个花灯用于“吊灯”“认宗”,后人便称此种花灯为状元灯。据了解,在忠信镇仍然流传这一风俗,即抱养的儿子,不管年纪大小,养父要为他“吊灯”“认宗”,只有这样才算是自家的人。
清雍正八年(1730年)《连平州志》第二卷风俗篇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上元”即是“元宵节”,从记载那年开始,“吊灯”习俗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忠信花灯秉承了中源艺术之精华,历代人的实践创作使忠信花灯具有独特的风格。明末清初,忠信地区相继流行“吊灯”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