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处于粤北中部,北江上游,自古为“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湘、粤、赣交通之咽喉”,而今是珠三角资本扩散和产业转移的连绵区,是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内地的战略通道,是连接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接合部,具有南拓北展的明显区位优越性。境内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和北江纵贯南北,323国道横穿东西,省道与地方公路纵横交错。
曲江是13万年前人类祖先“马坝人”繁衍生息之地,又是“石峡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之一。曲江历史悠久,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今已有2117年的历史。钟灵毓秀的曲江,曾孕育出盛唐名相张九龄、北宋名臣余靖等一批历史名人。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曲江县,设立韶关市曲江区。同年8月3日,举行建区挂牌仪式。全区总面积1651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102个村(居)委,总人口30.8万人。境内有韶关钢铁厂、韶关发电厂、大宝山矿等多家省属大型工业企业。
曲江处于粤北中部,北江上游,自古为“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湘、粤、赣交通之咽喉”,而今是珠三角资本扩散和产业转移的连绵区,是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内地的战略通道,是连接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接合部,具有南拓北展的明显区位优越性。境内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和北江纵贯南北,323国道横穿东西,省道与地方公路纵横交错。
曲江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87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曲江旅游资源丰富,有“南宗祖庭”之称的千年古刹南华禅寺,有史前期古人类“马坝人”遗址,有返朴归真、山光水色交融的小坑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曹溪假日温矿泉度假村、小坑温泉、枫湾温泉等多个温泉度假基地。
近年来,曲江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招商引资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新路子,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88亿元(当年价),同比增长23.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31.57亿元,同比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5亿元,同比增长23.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8.42亿元,比增4.7%。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976元,同比增长4.8%;农村人平纯收入3691元,同比增长4.7%。与此同时,曲江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获得“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等殊荣。
曲江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历史可远溯到旧石器时代,12.9万年前,人类祖先“马坝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摇篮之一。汉高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隶属桂阳郡管辖。据《元和郡县志》云:境内浈、武二水抱城,“江流回曲,因以为名”。后汉置始兴郡尉,三国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兴郡,以曲江县为郡治。此后,曲江均为历代郡、州、路、府治。民国初为南韶连道治(后称岭南道),1936年改为广东省第二督察区管辖。历代县治均驻韶州(今韶关市区)。现县城于1964年3月20日,经省人委批准迁移马坝。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曲江县,设立韶关市曲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