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已是有口皆碑。这主要是因为北京作为都城的时间很长,是各族人民聚集杂居之处。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它能博采各地小吃的精华,兼收各民族小吃的不同风味,井经不断创造、改进,使之日臻成熟、完善。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悖悖;烧麦混沌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因此老北京人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诸多小吃究其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宫廷小吃与民间小吃的相互传承、效仿。有的是宫廷小吃传入民间逐渐演变而成,如元代的烧饼、清代的南府苏造肉等;有的则是民间小吃传入宫廷,经过改进、完善后,又传入民间。如芸豆卷、细豌豆黄、小窝头等。
二是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大批南方人士作官后定居北京,带来大批江南小吃,如年糕、元宵、艾窝窝、南味糕点等。有的经过北京人或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民的改进加工,使之适合北方人的口味而逐渐定型的。
三是由满、蒙、回以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直接传入的,例如奶酪制品和与牛羊肉有关的小吃,大抵屑于此类。
北京小吃的特点是平民化、大众化的品种远远超过了贵族化的品种,绝大多数小吃都经济实惠,符合当时一般群众的消费水平。北京小吃的另一特点是南方小吃北方化,少数民族小吃满、汉化,农村小吃城市化,适应了京城人的饮食习惯。所以,它能在京城深深扎根,传承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