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登高娃身穿墨绿色的长袍和黑皮靴,头上带着一块金色的头巾。尽管这身装扮在7月的内蒙古鄂温克草原上有点热,但她说游客喜欢看民族服装,这样会招徕更多的游客光顾她的蒙古包。
敖登高娃的家在鄂温克自治旗伊敏苏木(乡)红花尔基村的公路边上,因为发现经常有游客拍摄她的房子和羊群,敖登高娃萌生了在自己家里接待游客的想法。
今年6月,她和丈夫搭建3个蒙古包,在每个蒙古包里配上两张床,一盏灯,一个火炉和一个熬奶茶的锅。目前,已经有200多位游客光顾她的蒙古包。
鄂温克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他们常年生活在森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上世纪50年代,鄂温克猎民开始放下猎枪,走出大山,在中国北部边疆的鄂温克草原上定居。
生活方式的改变让鄂温克人逐渐意识到,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不仅仅给了他们狩猎放牧的机会,还让他们有了发家致富的门路。于是越来越多的鄂温克人像敖登高娃一样,通过开办家庭旅游吃上了“旅游饭”。
“客人可以骑马放牧、坐独轮车,吃我们家做的奶渣等传统食品,也可以跟我们学熬奶茶、挤奶,体验牧民的生活。”敖登高娃说。
敖登高娃向每位游客收取50元,刚一个多月,已经赚了1000多块钱。她说:“加上280只羊、30只牛,今年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现在敖登高娃全家都投入到旅游服务中来,在省城读大学的女儿也利用暑假回家帮妈妈做汉语翻译。
鄂温克自治旗伊敏苏木副书记达来说:“牧民利用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资源开发旅游业投资小、收益快,尤其在夏季,城市周边的牧户人均增收2300多元。”
鄂温克牧民现在的生活质量比以前打猎时有了显著提高,在牧民家里,电话、电视、冰箱已是平常之物,屋顶上的风光互补发电机可以满足全部电器的用电量,摩托车和拖拉机也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半径,进城不再是难事。
达来介绍说,开发旅游有效转移了牧区的劳动力,减轻了草原的压力,使天然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为鼓励牧民从事旅游业,鄂温克自治旗不仅给牧户免税,还为牧民的子女从事旅游服务提供免费培训。
“我们还打算和北京、广州等地的旅行社联系,举办旅游推介会,宣传我们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牧户游’。” 达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