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宁杭高铁宜兴段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现已结束,目前进入室内整理阶段。此次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初步揭示了宜兴市西南地区紫云山北麓墓群的分布范围和文化特色,为研究陶都瓷器业烧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为配合宁杭铁路无锡段建设,去年8月,由南京博物院、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宜兴市文管办组成联合调查队,对宜兴境内宁杭铁路所经地域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共发现了19处可能埋藏文化遗迹的地点。此次考古勘探任务涉及总面积21560多平方米,发掘总面积近700平方米。
文物点主要分布在宜兴市新街街道和环科园所辖区域,分别为梅园村墓群、紫云山墓群、狄家坟墓群、南岳寺保护区墓群和霞墅墓群。经过详细勘探,共发现石室土墩墓两座、六朝时期墓葬20余座、明清时期墓葬10余座和其他时期墓葬数座。通过对其中10座六朝墓和9座明清墓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者共出土文物57件。其中,六朝时期文物39件,其中瓷器22件,包括青瓷盘口壶、青瓷碗、黑釉四系盘口壶、器盖、砚、唾壶、虎子。另外出土陶碗2件,铜质贴金、文饰精美的发簪一枚,采用汉八刀工艺制作的玉握一枚,钱币一串共13枚。出土的明清时期文物18件,除一件双孔椭圆形小玉饰外,其余均为钱币,其中可辨识的分别为“太平通宝”、“元丰通宝”、“崇祯通宝”、“天禧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此外,还有大量的莲瓣纹和铜钱纹花纹砖。
无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称,此次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初步揭示了宜兴市西南地区紫云山北麓墓群的分布范围和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墓葬之所,其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为研究宜兴地区特别是六朝时期文化发展,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资料。考古资料显示,宜兴六朝墓所出的瓷器绝大部分是宜兴本地烧制的,其烧制技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