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发掘、保存、整理、研究河源民间歌谣这项蕴藏量大、极为珍贵的民间文学宝库,今就手头上积存的一些资料及工作笔记,加以整理,对河源民间歌谣提出几点看法,因水平所限,谬误之处粗浅之见在所难免,乞望读者诸君予以指正。
一、渊源略述
河源地处广东东北部,原县除今归属源城区埔前镇的泥金管理区一地操闽南语外,全部属客家人,讲客家话。
客家人原居住在中原地带黄河两岸,历史学家考证认为客家人有三次大迁徙。第一次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的东晋,因五胡乱华外族入侵,中原汉人大举南迁,散处于河南、江西、福建一带。第二次是唐末黄巢起义,为避战乱,居住在河南、江西、安徽的汉人又一次南迁,到达闽西粤东。第三次大迁徙始于宋高宗南渡(1127年),为避蒙古兵南侵,汉人又一次由赣、闽迁至粤东,粤北。清乾隆、嘉庆年间,有客家人迁至四川、台湾、广西。
客家人得名是与“土著”相对地说的。因多迁徙,客家人多居住于山区,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生活背景及居住条件铸造了客家人勤劳、俭朴、勇敢、坚韧不拔、好客的品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汉族文化与“土著”文化汇合,逐渐形成了客家文化的特色,这些渊源,是形成河源民歌特色的大背景。
二、河源民歌的主要形式、内容及艺术成就
河源民歌大体可分四大类,即山歌、小调、竹板歌及童谣,以下分述之。
1、山歌
在河源民歌中,山歌居主要地位。
河源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河源客家人祖祖辈辈均以农为业,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调生活。山歌,这个最简单的曲调成了人们劳动之余抒发对生活的热爱、祈望、倾诉,发泄心中的苦恼,针贬时弊,娱已娱人的重要方式,也是男女谈情说爱、互诉衷肠、调情的重要手段,有以歌代媒之说。
河源山歌的格式主要是七言四句。一二四或二四名押韵严格。唱法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格,如:
好酒——就爱——好瓮——装,
好妹——就爱——恋好——郎。
好妹——好郎——成双——对,
叶又——绿来——花又——香。
有些地方的山歌,在演唱时为配合曲调旋律需要,往往会采用重叠或增加虚词衬字如“哎咳”“啊”“口罗”等。
河源山歌曲调繁多,有河源调,叶潭调,康禾调,蓝口调,黄村调,双头调,埔前调,灯塔调,船塘调等。河源调悠扬、动听;蓝口调高亢、激扬;黄村调婉转、动人;叶潭调低沉、跌宕。尽管各地曲调不同,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从中觅到受梅县山歌调影响的痕迹。
河源山歌除了曲调略有不同和用河源方言演唱(河源方言属惠州客家语系)的独特特点外,还兼有客家山歌比喻恰切,形象生动,构思巧妙,语带双关,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尾句点题和即兴等特色。例如黄村山歌“过哩一窝又一窝,专心来听妹唱歌,阿哥好比吊规子,妹系三弦就来和。”巧借“吊规子”和“三弦”这两种乐器来比喻哥妹合拍地“和”山歌。而山歌“新做大屋四四方,做哩上堂做下堂,做哩下堂做横屋,问妹爱廊唔爱廊。”则巧借客家人做房屋的程序,利用“廊”与“郎”字谐音,又直率又风趣地探问女方有无爱自已的意思。又如叶潭山歌“今日买肉系出奇,四两猪肉三两皮,朝朝都有心肝搭,今早心肝那去哩?”则借了客家人买猪肉搭“内水”(内脏)的生活习俗,生动地比喻自己因思念离别的恋人而失魂落魄的情景。黄村山歌“天上无星样口甘光,水里无风样口甘凉,阿妹今年十七八,身上无花样口甘香?”通过一层层的铺垫,一系列的比喻,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唱歌者借赞美阿妹“体香”,放出了爱慕的“试探气球”。蓝口山歌“榄子打花花榄花,哥在树上妹树下,妹张卜旗等哥榄,等哥一榄就回家。”(卜旗,蓝口方言即妇女所用的围身裙)明里是说等树上亚哥的橄榄,实际是借“榄”与“揽”同音,殷切地祈望情人的拥抱和爱抚,活脱脱地传递了一对热恋中的有情人的心声。有些山歌如“碟子种花园分浅”、“扁担烧火炭难圆”等等,利用现实现象,借“园”与“缘”,“炭”与“叹”同音,来比喻诉说自己的心事,既贴切又十分富有生活气息。如此例子举不胜举。
从已收集的近千首河源山歌看,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可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及情歌。
劳动歌。各行各业的重体力劳动者都有自己的歌,诸如山工歌,水路歌,采茶歌,采桑歌,长工歌,落寮歌,理发歌,卖米本歌,种瓜歌,钩香歌等。这类山歌主要是诉说劳动之艰辛,发泄劳动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倾诉劳动者之祈望,鼓舞劳动者的情绪,以减轻繁重体力劳动所带来的体力负担。例如双江钩香人唱的山歌“人人说我钩松仁,无奈只因家道贫;山泉飞落鸟不叫,石牙古石示冷清清。”(石牙古石示指深山里人迹罕至的县崖峭壁)。
劳动歌中也有为适应某种劳动节拍,统一步调协同动作所需的曲调。
生活歌。这里的生活歌主要是指生活苦情哥。倒如在河源各地广泛流传的《十二月长工歌》、《十二月妇女诉苦歌》、《十八娇娇三岁郎》、《十二月里望郎来》、《寡妇苦情歌》等。大量的生活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受虐待的苦情。特别是受压迫最为深重的妇女,通过大量的生活苦情歌诉说她们受神权、政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束缚,在精神上、肉体上受摧残、虐待的苦情。正如各地流行的“寡妇苦情歌”唱:“生生受寡苦难当,封建婚姻恶过狼;千重锁链万重枷,枷枷压在妹身上。”
时政歌。时政歌是群众对于切身的政治、时事有感而发即兴而作的歌谣,它异常迅速地反映现实政治生活,或针砭时弊,或讽刺揭露,或歌颂赞美,或鼓励士气。例如解放前灯塔农民唱山歌评击税多:“农民头上三把刀,重租高利杂税多;除开打屁唔使税,层层抽剥多如毛”!康禾老农会会员杨新发还记起当年起着很大鼓动作用的红军山歌:“男男女女心爱红,大家立志参红军;打到天下太平日,到处欢歌到处同。”
情歌。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是情歌。男女的诘问、初识、试探、倾慕、相思、调情、结婚、欢乐、送郎、思别、苦情、逃婚等等爱情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有的深情细腻,感情真挚、炽烈,有的悱恻缠绵,哀怨感人。这些山歌都流传迅速、广泛,生命力极强。例如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入山但见藤缠树,出山又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送郎送到五里亭,五里亭里难舍情;再送五里情难舍,十分难舍有情人。”“山岗顶上种布惊,唔使淋水也会生,只要两人感情好,唔使媒人也会成”。等等脍灸人口的山歌也一直在河源广泛流传。
情歌,通过其贴切的比喻,巧妙地传达了青年男女口头难以言说的心意,例如叶潭山歌有:唱只山歌问妹姓,问哩妹姓问妹名;同姓就来排祖辈,各姓就来把情行。”“日晒芝麻望口开,河中放罾望鱼来;口唱山歌望妹对,剪布做衫望妹裁。”上莞山歌唱倾慕的有“亚妹生得十分娇,画眉眼来黄蜂腰,牙齿生来白过雪,眼拐打来利过刀。”船塘、骆湖的谈情山歌有:“八月十五嬲月华,哥出月饼妹出茶,食哥月饼甜到肚,饮妹细茶开心花。”“唔系南风无口甘凉,唔系葛藤无口甘长,唔系心愿无口甘好,唔系桂花无口甘香。”“行路爱行大路心,行到路边丝茅针,丝茅笃到妹脚底,亚妹痛肉郎痛心。”“中哩涯意涯唔嫌,苦瓜腌生涯喊甜,灯草跌落盐水钵,入哩涯心样得淡。”埔前山歌新婚乐有:“新缝蚊帐上白头,拨开蚊帐花枕头;口甘好枕头涯唔枕,涯爱亚哥手贴头”。
大量的情歌也反映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去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例如黄村山歌有:“敢唱山歌敢大声,敢放白鸽敢响铃;总爱俩人情义好,唔怕别人传名声。”“话包爱行就爱行,唔怕别人斩脚铮”;斩包脚铮留脚指,俩人有命总爱行。”
2、小调
河源各地流传的小调格式多样,节数不等,各节句数也不强求一致,有一歌一调的,也有一调多歌、一歌多调的,有的调子柔婉缠绵,感情细腻,如四季调,五更歌,数字体,十二月体;有的调子风趣诱人,如逗歌,谜语歌,讲虚玄;也有的调子凄楚哀怨,动人心弦,如哭嫁歌。
在原河源县流行的《哭嫁歌》,无论其习俗、唱腔、艺术成就都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的。那时的临嫁女在出嫁前一、二个月便要开始训习“行嫁哭”,其内容从洗身、穿衣、梳头、戴高髻、穿大红袍,哭爹哭娘拜哥嫂,讨嫁妆,拜天神,哭出门,至骂媒人骂男家骂迎亲骂轿……,真可谓嬉笑怒骂,真骂假骂,随心所唱,随口所骂。一个无限依恋爷娘、依恋自己的少女年代却又憧憬有一个美好的将来的临嫁女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例如拜爷娘时唱:“膝头落地谢娘恩,爷娘养我一阵间,我爷娘养我一阵时,我膝头落地来谢你。”向哥哥讨钱时唱:“手拉我哥衫袖筒,你无十元八元放唔松,手拉我哥衫袖口,你无把十元八元我唔走!”天亮了,待嫁女又骂:“我爷养个死佬鸡,天光起身就来啼,我爷养个死佬狗,天光起身就开口。”接新娘的队伍来了,新娘又大骂敲锣打鼓的人:“你死绝人家锣鼓唔好打贡重,噪得我爷我娘心肝痛。你死绝人家锣鼓唔好打贡响,噪得我爷我娘心肝酿。(酿:颤抖)三幡彩旗一样齐,来到一班沤黄泥,三幡彩旗一样高,来到一班斩千刀。”而《讲虚玄》、《字谜歌》、《逗歌》则曲调跌宕古怪有趣,其内容也妙趣横生十分逗人,如《谜语歌》有:“你知乜介出世拉拉横,你知乜介出世两个滩,你知也介出世两钩搭,你知乜介出世爱人掂?”
3、竹板歌
竹板歌也有叫乞食歌,多由盲妹或盲公手持竹板在二胡伴和下演唱,有四句板和五句板,押一二四句或一二四五句脚韵,大多演唱长篇叙事歌,较出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赵玉粼与梁四珍》、《水漫金山》等。
4、儿歌
儿歌,也叫童谣。是人们以能为儿童所理解所接受的前提下,用简洁、生动、有趣的语言,编成含有各种启蒙意识,有韵律的歌谣。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句式自由,有一韵到底,也有一歌多韵,均琅琅上口,情趣浓厚。儿歌也常常采用拟人化,有排叙、比喻、夸张等手法及反复、重迭、对答等形式。
儿歌大多寓意深远,善恶分明。从内容上大致可分思想性、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类。儿歌是口头文学,任人们一代代传唱,几经修改增添,所以各地流行的内容多有不同。例如河源地区流行最广的儿歌《月光光》,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中,便收集到三十多种的不同内容,有充满政治性的“月光光,夜光光,拿枪炮,上战场,杀哪人,杀老蒋”,也有充满感情的“月光光,照四方,月华姊,在中央,探出头来凡间望,几多往事引起她心伤”,而绝大部份儿歌还是属于趣味性及知识性的。